破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问题!钱锋院士
7月10日,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入第二天,在今天上午的“万物智联·芯火燎原”人工智能芯片创新主题论坛上,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做了题为“突破‘堵点’‘卡脖子’瓶颈,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他分析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瓶颈,并给出对策建议。钱锋表示,只有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创新链、应用链、价值链,才能实现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
根据权威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9年中国GDP达到了14.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比重为16%,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从2010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从2018年的中国的GDP数据来看,制造业占比接近30%。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拥有220种产品,居全球第一。
从中国制造工业门类来看,我们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种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虽然从以上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是大而全,但是实际上中国却并不是一个制造强国。根据2019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位居全球第四,排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因为我们的制造业总体还处于中低端,要建设成制造强国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在很多工业级、消费级产品当中所需的集成电路领域,中国还比较的薄弱,这也使得近年来接连出现了我国企业被美国“卡脖子”的问题。从国家公布的十大优先发展领域里面的16个细分产业当中,集成电路是首当其冲。
钱锋院士表示,在我国大力发展新基建的新形势下,集成电路产业需要未雨绸缪,需要提前布局,需要“疏堵点”“补断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响应总书记提的,在危机中遇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在钱锋院士看来,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国集成电路正处于高速、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许多领域存在“短板”,而且我们是“全而不强”,供应链存在“断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供应链“断链”风险;第二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从供应链来讲,高端半导体材料面临供应链卡壳断链的风险,比如高端硅晶片、高端光刻胶、抛光液以及靶材等。从核心技术来讲,从芯片设计到芯片制造环节等关键核心技术,比如EDA软件、光刻机等等,仍然受制于人。
对于 “卡脖子”原因,钱锋院士认为: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依赖国外技术,依赖国外产品。当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要快速健全我们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节上的环境。我们创新生态的环境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要协同化,尤其疫情发展之后,我们深刻感受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要协同;二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以及产业化协同创新链尚未完善;三是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平台等有效创新实体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四是打造高端人才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善,人才培养没有跟上。
那么如何去破解这些难题呢?
围绕这些原因和问题有哪些破解的方法?钱锋院士给出了四大对策:
对策一:“四链”协同:建立适合中国、又能引领世界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协同创新模式和新机制。具体又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打造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现在要“六稳六保”,保证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稳定要提高本土化,提高产业链安全水平,二是形成门类齐全,产能优异,全链安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全格局。
二是打造“四链”高效协同新模式,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二是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大化的协同体系,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