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集成电路学院成立,解决芯片人才短缺仍需
到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将近25万,而且存在结构性失衡
文|《财经》记者 陈伊凡
编辑|谢丽容
4月22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
一年前,清华大学已率先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华强告诉《财经》记者,设立集成电路学院的想法那之后就开始论证。集成电路学院将招收本科生、专业型硕士生、学术型博士生及专项博士生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其中,本科生培养将采用大类培养和书院培养模式,硕士和博士生培养将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主。
设立专门的集成电路院系,清华大学并非首例。去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电子学院正式更名为北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后又在此基础上筹建“集成电路工艺与装备系”。
吴华强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之后,他在美国AMD公司与Spansion公司非易失性存储器研发中心任高级研究员, 2009年回清华任教。
新成立的集成电路学院将由原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系和电子工程系共建,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一方面培养能够进行原始创新的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这需要与头部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培养。
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经历至少40多个环节,从IC设计到材料、封装、测试、制造、验证。除了封测之外,设计、验证、制造的环节,与国际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制造环节最为薄弱,设备、材料都是"卡脖子"环节。
数据来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 年版)》,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中,芯片设计的人才需求最多,为81.8%,其次是芯片制造,为7.23%。
集成电路产业里的每个环节中都涉及多个学科的融合,例如材料学、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单就验证环节来说,就需要包括工具软件开发人才,工艺及器件背景的工程师、熟悉IC卡设计流程的工程师、数学专业人才、应用及技术支持和销售类人才。
吴华强说,过去学科相对集中,现在会更加交叉,与多个学院合作,探索“1+N”联合机制,与相关院系成立交叉研究中心,实现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1”指集成电路学院由原微纳电子系与电子系共建。“N”指多学科交叉融合。吴华强认为,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各种灵活机制把各学科老师吸引过来,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而不是全靠一个学院不断扩张。
在师资上,通过兼聘、双聘等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建立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同时,将与产业链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进行全方位产教融合,面向产业最先进技术和最迫切需求,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
关键是能不能留住人
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人才缺口严重,多位业内人士都向《财经》记者表示,关键就是卡在高端人才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中国半导体产业2019年就业人数在51.2万人左右,同比增长11%,半导体全行业平均薪酬同比提升4.75%。到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将近25万,而且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
集成电路产业极其注重经验的积累,许多领军人才都在一线技术岗位上耕耘几十年。能否培养出产业人才,并且能够继续留在产业中,也是一个关键。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不久前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及中国台湾集成电路的人才特点,优秀人才大都集中在台积电,并且大量工程师、技工愿意投身制造业,这是台湾在半导体代工方面优势之一。反观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成立时间不长,人才基数有限,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分散,一些半导体企业之间互相挖角的现象严重,真正愿意长期投身制造业的人并不多。人才留不住,或是很难在一个技术岗位上坚守多年,也是导致中国大陆领军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数据,设备和材料环节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最高,其次是芯片制造环节。
201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820万人,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数约为19.9万人,其中有3.8万人进入了本行业,仅占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