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芯"人才荒!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
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22日电 (付玉梅)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22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正式成立。该学院将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聚焦集成电路学科前沿,强化交叉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支撑中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据了解,2020年10月,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投票通过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新成立的集成电路学院将由原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与电子工程系共建,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优势,探索“1+N”联合机制,与相关院系成立交叉研究中心,实现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
集成电路被称为电子产品的“心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集成电路作为关键赋能技术的作用愈发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郝跃院士在现场发言中表示,集成电路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交叉特性,高端芯片更是基础研究和前沿工程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晶,要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和原始创新突破,越来越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融合和多项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
同时,多名嘉宾谈到行业对集成电路领域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集成电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是信息化社会构建的‘钢铁'和‘石油'。在摩尔定律驱使下加之重资产行业的属性,使得集成电路工艺制造的发展始终面临着门槛高、风险大、竞争残酷的现实挑战。但集成电路发展的真正瓶颈还是人才短缺。”中芯国际资深副总裁、中芯北方总经理张昕现场表示。
“尽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但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高端芯片、装备材料、EDA设计工具等环节技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且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脱节,技术积累、创新人才短缺。”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在发言中谈到,集成电路学院必须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价值导向,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学科建设活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发言 中新经纬 付玉梅 摄
据介绍,在师资团队方面,集成电路学院将通过兼聘、双聘等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同时,学院将与产业链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进行全方位产教融合,面向产业最先进技术和最迫切需求,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
邱勇院士还提到,此前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尚有欠缺,未来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学科培育和实际产业需求的结合。“用产业优势来培养人才,再发展更新型的技术,实现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人才培养。”
如今,高端芯片“卡脖子”问题受到业界关注。集成电路学院未来如何在这方面推进高端人才培育与引进?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教授、设计室副主任池保勇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现在集成电路领域许多环节都面临着人才短缺,高端芯片也是其中的一项。但高端芯片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院是通过在电子信息专业大类里培养,使本科生已经能拥有比较强的的信息基础,将来再去进行高端芯片研究。
在研究方面,池保勇谈到未来要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一是可重构的处理器,二是存储器,三是高端模拟芯片。此外,在推动产学融合的过程中,学院在选择合作方时也会去考虑整个产业链链条的构成,“包括我们选择实习基地,也是按照产业链的链条去选择相对应的头部企业,比如芯片设计类、芯片制造类等。为了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我们还会选择一些研究所。”
据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集成电路学院将招收本科生、专业型硕士生、学术型博士生以及专项博士生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本科生培养将采用大类培养和书院培养模式,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将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主。(中新经纬APP)
上一篇: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下一篇: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瞄准集成电路“卡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