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逻辑LSI元件的结构分析
双极结型器件的结构:
所谓双极结型器件,是在硅基板内设置使元件间电气隔离用的绝缘区域,并在各个被隔离区域上分别形成基极/发射极/集电极区域所需要的结构,较后述的MOS型要复杂得多。隔离中采用的是pn结隔离方式。经过4~5次的杂质扩散,形成三极管结构。
用氧化膜(SiO2)替代pn结的方式,可大大降低结电容,使设计基准(特征线宽)缩小化成为可能。在氧化膜隔离中,大都采用LOCOS(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硅局部氧化)方式。
现在最先进的双极结型LSI都是采用这种氧化膜隔离技术。与CMOS型器件相比,具有这种双极结型结构的器件功耗大、制作工艺复杂,而性能与CMOS不相上下,因此应用范围越来越小。
作为制作双极结型器件的工艺技术,用于杂质导入的扩散或离子注入的工艺次数多,杂质纵向的浓度分布控制十分重要,而且还要进行缺陷控制等,这些要通过热处理等一次性完成,对热处理的要求很高,因此热处理等的总体设计十分重要。
硅栅MOS器件的结构:
MOS型结构与双极结型结构不同,采用了由硅基板及其上的氧化膜,以及二者之上的电极形成的MOS(Metal OxideSemiconductor)型电容器、三极管,结构相对简单。CMOS采用兼有n沟道型MOS与p沟道型MOS的器件结构,因此称为互补(complementary)型MOS,即CMOS。
最开始作为栅极采用的是金属铝,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发出硅栅结构,由于硅栅具有性能好、可靠性高、尺寸小等诸多优势,因此逐渐将Al栅淘汰出局。从制作工艺过程讲,由于Si-SiO2界面稳定,对Na+离子等的控制也十分有效,因此MOS型取代了双极结型,逐渐占据器件的中心地位。由CMOS构成的回路功耗也低,现在CMOS在所有领域都取代了双极结型而得到普遍使用。
前者在基板上采用了p型硅,后者在基板上采用了n型硅。这种硅栅结构又称为“自对准栅(self-align gate)结构”,当时采用这种方式的用意,是为了保证栅与源及漏的位置不受光刻的制约而能自动决定,现在已成为标准结构而普遍采用。假如没有这种方法,高密度存储器的开发恐怕也难以成功。
硅栅CMOS器件的结构:
CMOS是在同一基板上共有p沟道和n沟道的MOS结构组成的,从结构上分为三种:①具有n阱的n阱结构;②具有p阱的p阱结构;③在高阻抗区域内兼有n阱和p阱的双阱结构。
CMOS制作包括阱形成和n沟道、p沟道相关的各个三极管的形成,因此,源/漏区域所需要的杂质导入的次数多,与双极型器件不相上下。在工艺过程中,清洁的栅氧化膜形成及多晶硅(或多晶硅化物)电极的形成、浅源/漏区域的形成等都十分重要,而且要实现三极管的微细化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兼具双极型器件的高速性优势和CMOS器件的低功耗优势,BiCMOS器件是在一个芯片内同时形成双极型器件和CMOS器件。在MPU的制品化等方面就采用了这种结构,若在SOI基板上形成,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由于要在同一芯片内形成制作工艺不同的双极型和CMOS型器件,因此二者工艺的整合化需要相当复杂的技术。实际操作中,工艺程序的合理化和工艺条件的最佳化必不可少。
BiCMOS器件和SOI器件的结构:
先在基板上形成n阱,再在其中形成npn型的双极结型三极管。通过扩散形成半导体结的工艺,要设法在CMOS和双极结型之间通用化,使工艺尽可能简约,工艺路线尽可能短。
现在大量的BiCMOS都已实现制品化,但在确保功能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工艺方便、结构简单,每一种的工艺顺序和组合是千差万别的。
BiMOS器件的结构
所谓SOI(Silicon On Insulating Substrate),是在绝缘体层之上形成Si层制成SOI基板,再按如前所述的方法,在SOI基板上形成器件。经多年的研究开发,SOI器件已有各种类型的产品面市。与使用硅晶圆的情况相比,使用SOI基板由于不受普通Si基板固有容量的限制,有可能实现器件的更高性能化。
SOI基板的制作方法,有晶圆键合法和通过氧离子注入硅基板内部形成绝缘层而被称为SIMOX(Separation byIMplanted OXygen)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复合工艺的产物,此后又都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和进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通过在蓝宝石基板上外延硅单晶层,开发出SOS(SiliconOn Sapphire)器件。通过优化外延条件可以控制并提高硅单晶外延层的质量,甚至可以按要求制作Si-Ge层及梯度材料层等,人们期待这种方法会在半导体材料创新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