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魏少军:珠三角发展集成电路要注意产
“全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掌握半导体产业的全部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全球供应链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中国会受影响,世界其他国家也不能幸免,这已成为产业界的共识。同时,半导体的全球化产业链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全球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加强合作。”
8月26日-28日,以“开放合作、世界同‘芯’”为主题的2020年世界半导体大会在南京召开。大会期间,曾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少军教授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
针对记者提出的珠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问题,他指出,珠三角应在产业平衡上要做文章,但目前来看,虽然珠三角发展集成电路有很多机会,但并没有很好地把握机会。
集成电路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格局
记者:如何评价当前的半导体产业国产化?
魏少军:市场由于受到国际上大环境的影响,本地化过程在加速,这对本地半导体产业可能是一个利好,但这个利好也有限。包括南京等城市在内,今年上半年呈增长态势,这不奇怪,长远来看能否持续,既要看中国的发展,也要看世界的环境。产业发展会有起起伏伏,但也有自己的规律。
记者:也有企业希望通过提升国产化,进而提高产业安全。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魏少军:半导体是一个全球化非常彻底的产业,它的产业链安全必然也是全球化的,由于供应链的全球化,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不仅是中国,全球也会出问题;全球化过程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集成电路不可能有“国内一套、国外一套”两套系统,半导体是花了几十万亿美元、半个世纪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要重新做一套,也同样需要投入差不多的资金,这基本不可能。
集成电路全球化产业链已经形成了,不要全部都自己做,封闭也就等于落后;有些技术明显不可能自己做,之所以提到“底线思维”,是考虑安全问题,但除了安全问题,还有产业发展的问题;只考虑安全,企业基本都不用活了。
开放合作更重要,也不能老想着EDA(电子设计软件)替代等等,理念要改变、要开放。有些技术的布局,国内都有在研发,是不是要做到替代,也未必,有很多很聪明的做法。集成电路应该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所有都自己做,是不是就封闭起来了,是不是就开始落后了?
记者:“摩尔定律”被认为面临逐步失效,国产化能否赶上国外水平?
魏少军:追赶者可以缩小差距,但难度是在增加,你也是要面临同样的难度。关键还是自身能力能不能提高,否则人家就是不动,你的差距也是在那里。
需长期高密度投入,资本要与产业同甘共苦
记者:最近,德科码半导体宣布破产,武汉弘芯也出现资金链危机、7nm光刻机被抵押等现象。如何看待目前产业链面临的一些困境?
魏少军:任何项目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多重原因;如果办事凭着一股激情,成功概率很低,各地方招商引资热度很大,但容易动作变形,对问题看法走样、失真了,投资人、地方政府的所作所为,最终会出现失败不足为奇。
尽管集成电路很热,不能被热冲昏头脑。有些项目不该做,成功是侥幸,不成功是必然。
记者:最新发布的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提及,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这对集成电路产业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魏少军:发挥举国体制,只能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一条道路。但什么是举国体制,我们看到,前面有一个“新型”,新型是什么?就还需要不断探索,各级领导要意识到,集成电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有怎样的基础。
记者:对于目前的政策,您认为力度够吗?
魏少军:集成电路发展关键在于国家的鼓励和政策。目前这方面还是不够的,集成电路企业总体量比较小,可持续投入能力较弱。
相比之下,各个国家对研发投入比较大,但我们经常是5年一个计划,但是对集成电路来说,5年时间,产业实际上已经发生了3代迭代。这就是说,研发要跟上产业体系,研发投入要有持续性。当然,我们最终要走到以企业投入为主,目前做不到,但随着企业壮大之后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