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带到丝弦簧片到螺旋桨到集成电路施托克豪
(一·)1952年,喜欢“在路上”的米约布巴黎碰上厂同样喜欢“在路[:”的饱托克豪森(KarlheinzStock- hausen).与当今世界上无数一厢情愿,枞木等不及时间考验因而也可能是效共廉价的”叭程碑”、“新方向”,“代表泎”州比,这次美好的、几乎微不足道的(很少有文献提施托克豪森勺米约的关联)邂逅,即使不夸大共辟.也可以被称为现代音乐史上的最大事件。该年,施托克豪森考巴黎旨乐院不中,却幸运地成为米约的”业余学生”。在这个高唱“综合”的时代.施托克豪森遇上“综合大帅”米约,无疑是“上帝关上了门又打开了窗”的又一绝妙佐证。综合当然不能做“无米之炊”,好在不久之前,施托克豪森已成为大师级“先锋派”(做先锋容易,做大师永远困难)作曲家梅西昂的学生(先是在梅主持的达姆斯塔特国际新音乐暑期训练班。后参加梅在巴黎音乐院主办的美+户与音乐分析汫座)。在本世纪时空意义上具有枢纽意味的50年代初期,施托克豪森能同时拜在这两位思想不同,气质各异、才华互补的老师门下,看来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幸运。当然,“老师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施托克豪森先前的经历和以后的表现,不仅仅说明了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更重要的是说明了要想做一个作曲家尤其是一个20世纪的作曲家,你简直就不能仅仅足—·个作曲家。施托克豪森出生于科隆附近莫德拉特的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学过好几种乐器,但直到1945年从德国军队中退役后才立志成为音乐家。1947-1951年在科隆市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音乐教育,并在科隆大学学习音乐学、哲学和日耳曼学,1951-1952年,游学巴黎,遭遇梅、米。同年参加巴黎“法兰西电台具体音乐组”(电子音乐之初,与具体音乐很难分开)的研究工作,这成为他后来醉心于电子音乐的契机。1953年回德国,5月起在联邦德国广播电台电子音乐工作室工作(1963年升任该室艺术指导)。1954-1956年在波恩大学随韦尔内尔·麦.耶尔—埃普莱尔博士(WemerMeyer—Eppler,语音学家。在德国这个从来就崇尚科学的国度,艺术与科学的广泛联姻,是该国的艺术一直非常认真地走在世界前沿的原因之一)学习音响学、语音学、咨讯理论。1958年起,施托克豪森开始到各国旅行,作学术报告或指挥。在这前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在达姆斯塔特“国际新音乐讲习班”、巴塞尔音乐学院、宾西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63—1968年间,在科隆创办“新音乐讲习班”并担任艺术指导。1971年被任命为科隆大学作曲教授,不久又成为汉堡艺术研究院院士。自1969年起主持成立了“施托克豪森作品出版社”(早在1954年,他就是序列音乐杂志《序列》的出版者之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撰写了大量的音乐论文,截止1978年,科隆的杜蒙·绍贝格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他论述电子音乐和1963-1977年的现代音乐的论文集《施托克豪森文献专集》四卷。施托克豪森是什么?是作曲家,是钢琴家,是指挥家,是哲学家,是音乐学家,是音响学家,是电子学家,是语音学家,是音乐教育家,是音乐出版家,是旅行家(如果按照目前不断贬值的关于“家”的标准,还可以排出更长的一串)……他的作品目录以及平行进行、身份迥异的履历,让人怀疑他的一天究竟是24/J、时还是240/j、时。(二)1953年,施托克豪森返回德国后便长时间致力于电子音乐的研究、实验与创作。其实在电子音乐方面,法国和德国几乎同时迈出了第一步。法国电子音乐的廾创者皮尔卜舍费尔(PieeeSehaeffer),是法国国家电台的一个无线电工程师,职业属性使他熟悉各种自然界的音响效果,他的早期作品就是把预先录制好的风声、雨声、鸟鸣声以及汽笛声之类的音响加以编排、拼凑然后再录制而成的。1948年10月,巴黎广播电台播放了作品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上首次公开演出不由人演奏的音乐。费舍尔称他的音乐为“具体音乐”,理由是这些音响是具体的,是一些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发出响亮声音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德国的电子音乐是随着联邦德国广播电台电子音乐工作室在科隆的建立而开从声带到丝弦簧g-到螺旋桨到集成电路——施托克豪森和他的《少年之歌》口钱{--平
上一篇:物质建构和空间意图双重视野下建筑模块集成化
下一篇:激光自动洗片机故障分析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