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言解中的民俗
《俚言解》中明清时期学者所编纂的以解释俗语和俗语词为主要任务的辞书很多。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即辑有《明清俗语辞书集成》,1974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出版。以下试以其所收录《俚言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为例,谈谈它记录的民俗现象。《俚言解》,明陈士元撰。陈士元,字心叔,号养吾,湖北德安府应城县人。该书共二卷,署名环中迂叟。其《序》云:“乡俗常语,多有证据,听者玩熟而茫无考辨,则古圣察迩言何为哉!尝读《方言》,与今时所言颇不类,而《通俗文》并《释常谈》等书又以指引不广。余暇日著《俚言解》六百八十八章,庶乎陪佳客之诙谐,共鸿儒而博论,不至面墙云尔。兹未能尽梓,聊录三百余章梓之。”由此可知此书之作目的有三,一是寻求乡俗常语的理据;二是有意识地记录方言俗语,以弥补汉代扬雄《方言》不能反映后代方言以及《通俗文》与《释常淡》所}己不广的不足;三是以供查检,具有工具书的性质。《俚言解》卷内不分目,“大致按时令、人事、酒食、衣服、房屋等逐类辑集”。其中与民俗有关的词语甚多,姑举以下数例。者的家庭。因而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一些印记。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自然地反映新兴工商业者的呼声。而这,却是与已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封建的地主经济或小农经济的利益相抵触的。东林党人的“清议”有两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一,反对矿监、税监的掠夺;其二,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这在一定意义上,其实也就是处于兴起阶段的工商业者和市民阶层的要求,是为冲破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的政治、思想、文化专制,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与发展提出的要求。第三,坚持清节娉修的士林标准东林党人与那些既贪且毒的权贵们有着一个很大区别,这就是大多为官清廉。他们“持名检,励风节,严气正性,侃侃立朝””1。时人因此将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士人群体誉为“清节娉修(美好玉立)”、“士林标准”。正因为东林党人的清正廉洁,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及……rP蝈艄飙..髓M瑚体恤广大民众的苦难,因而他们同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所进行的政治斗争,也便获得了较大范围的同情和支持。当东林士人被难之时,这种同情和支持几乎酿成群众暴动。如杨涟被捕时,“士民数万人拥道攀号。所历村市,悉焚香建醮,祈祜涟生还。”【4】左光斗被捕时,“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陋】时人还把东林党人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并称为“三君”;将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并称为“六君子”;又将叶茂才等8人并称为“东林八君子”……稍后,大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里专辟出一章《东林学案》,并在其序里将东林党人的思想风貌和历史命运概括成】2个字: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注释:[1][2]《明史》卷二百三十一《顾宪成列传》。[3]《明吏》卷二百四十三《赞》。[4]《明史》卷二百四十四《杨涟列传》。[5]《明史》卷二百四十四《左光斗列传》。俗一民冻么y螽二V一、端午百锁卷一“端午百锁”条:“端午以彩绒为索,又结为锁形,系婴儿项臂,俗谓之百锁。按《续汉书》:‘五月五let,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禳除恶气。’《抱朴子》谓之长命缕,李肇《翰林志》谓之寿索。《唐六典》:‘五月五H进百索。’俗言百锁,其百索之讹邪?”按《后汉书·礼仪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艺文类聚》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H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又《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风俗通》:“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益人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唐韩鄂《岁华纪丽·端午》:“百索绕臂,五彩缠筒。”原注:“以五彩缕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百索》:“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于汉,本以饰门户,而今人以约臂,相承之误也。”《宋史·礼志十五》:“(降圣节)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金涂银结续命缕、绯彩罗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系索于臂的风俗,近代犹存。所谓五彩丝应当是由菖蒲、艾叶等演化而来。民间有“艾虎避群邪”的传说。菖薄、艾叶中的所含成份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端午节在春夏之交,雨水较多,气温升高,病毒容易繁殖。此时佩带菖蒲、艾叶等以避灾延寿正当其时。后因菖蒲、艾叶佩带不便,且人们对其功用不明,故演化为五彩丝(或“朱索”),并只是系于臂而已;后进一步演化为“百索”百索大概明代始“结为锁形”,并“系婴儿项臂”。因“锁”给人以“锁定”、“牢固”之联想,后遂有“长命锁”,仅系于项。《红楼梦》第八回:“一面看宝玉…一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俗语呼为“百锁”,这是流俗词源对文字的影响。今不少旅游景点、寺庙附近往往出售祈福带、许愿带之类,上书“平安”等字样,供游人“请”去并抛掷于树枝;或在某处设置悬挂祈福锁的链条,游人所“请”之祈福锁重重叠叠,不知其数,均当为“索”之流风。二、投刺拜年卷一“拜年”条:“自元H以后,亲友往来,交错道路,滑之拜年。然乡村各拜其亲友,或携盒酒,多出实心。而城市士人多望门投刺,或不过其门,令人送名帖。不知此风起于何年。余少时尚无此风也。俗云:‘青草盖牛蹄,正是拜年时。’言必躬必亲,不嫌于迟。然今昔事异,可慨者不止此尔。”按,今日过年寄送贺年片,正为拜年投刺之俗的遗留。此俗最早为投名片谒见之俗,中古已有。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或有人慕其高义,投刺在门,元慎称疾病卧。”唐张篱《朝野佥载》卷三:“(侯敏)遂行至州,投刺参州将,错题一张纸。”明陆容《菽国杂记》卷五有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市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汉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过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而不受。亦有闭门不纳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结伴事此,至入更酣醉而还,三四日后始暇拜其父母。不知是何风俗,亦不知始于何年。闻天顺间尚未如此之滥也。”陈士元《俚言解》“拜年”条前数语,当是袭陆容《菽园杂记》而来。又明文徵明《甫田集》卷二《元日书事效刘后村》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三、啐日试周卷一“啐H”条:“生子周岁谓之啐Et,又谓之试周。《颜氏家训》:‘江南风俗,儿子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线,并饮食之物及珍宝玩器,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为啐日。会亲戚聚观,致燕享焉。’曹彬试周,左手提干戈,右手取俎豆及印,馀无所取。”啐,满一周期,特指婴儿满一周岁。旧俗婴儿周岁时,父母陈列各种小件器物,任其抓取,以试测小儿的未来志趣和成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刭阵第嘶·璺第坦期·H
上一篇:五邑银信中的若干常用粤方言词汇浅析以三本银
下一篇:文体是一种什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