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集成之作评殷周金文族徽研
古文字学研究员王长丰博士所著的《殷周金文族徽研究》[1]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三十二,由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作序并题写书名。王长丰博士长期从事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研究工作,功底扎实、视野开阔、成果丰硕。《殷周金文族徽研究》是其所著的第六部学术成果①,也是其数十载潜心研究殷周金文族徽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七章,搜罗丰富,涵盖面广,资料齐全,在对族徽进行全面系统归纳总结、统计分类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族徽研究成果,提出了族徽研究的判别原则与整理方法,探讨了族徽铜器同墓异属现象,提出并论证了盟姻族徽理论,揭示了族徽的内涵与组合原则,既是一部学术性、资料性著作,也是一部学习、研究殷周金文族徽必备的工具书、参考书。本著作是近年来在族徽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创造性的填补了出土文献族徽史料系统性整理研究的诸多空白,标志着族徽研究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1 殷商金文族徽的研究背景
殷周时期是我国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时期,殷周金文和甲骨文是这一时期文明的重要载体。殷周金文是铸刻于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统称,其中族徽文字是这一时期代表性文字。族徽是殷周时期国族的特殊标志,既是形象标志,又是国族的称号,是国族名、国族族长名和国都名三者的统称[2]。因此,族徽文字又称为方国族氏铭文。它是殷周时期诸侯国、国君家族及其国都称谓的图形文字,通常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象形性较强的文字组成。族徽文字是人们用来传递某种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符号,它的演变与发展是殷周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研究殷周时期诸侯国、国君家族及其国都称谓发展变化的重要文字资料,是研究殷周社会国族结构、家族聚落形态、族氏关系以及文化礼俗的重要资料,也是现代姓氏探源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殷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从宋代金石学兴起即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搜集、著录和研究。对于这类青铜器铭文的性质,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氏族说[3]、姓氏说[4]、图画说[5]、文字画说[6]等。郭沫若曾在《殷彝图形文字之一解》中提出“族徽说”[7],倍受学界推崇,或成共识。随着学科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类铭文愈益受到大家的重视。然而随着出土资料的不断出现和文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中仍有许多问题,认识没有统一,这类铭文究竟是不是文字?其含义是什么?都包含哪些内容?所谓“复合族徽”[8]究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族徽的合署还是族氏分衍的反映等,王长丰博士的《殷周金文族徽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给我们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论据和结论。殷周金文族徽既有“国”与“族”的结合,又有“姓”与“氏”的内涵[9],它对于研究中华民族的族群、姓氏来源分布,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都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填补出土文献族徽史料系统性整理研究的诸多空白
《殷周金文族徽研究》全书约80万字,共七章,分为上、下两册。全书按照“对殷周金文族徽进行研究,首先应建立信息资料库,其次分类、归纳,再次结合甲骨、金文及文献学等知识进行深入地综合、分析与研究”[10]的方针,对出土文献族徽史料进行了系统性整理研究,创造性的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诸多空白,具有多重学术创新意义。
2.1 首次提出“盟姻族徽”概念
“盟姻族徽”是之前学界所通称的“复合族徽”。作者通过对殷周时期同墓异属族徽铭文的系列研究,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进行比对,讨论了殷商、西周、东周同墓异属铜器铭文中族徽的来源问题。作者通过对于殷商、西周、东周王室贵族墓葬同墓异族族徽的来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发现“同轨”“同盟”“同位”“外姻”是同墓异属族徽现象的根源。《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11]“同轨”“同盟”“同位”“外姻”是造成国族与国族之间形成的一种结盟、联姻等社会关系所铸具有族徽礼器并祀的主要原因。作者举例指出如安阳殷墟郭家庄M160墓出土“亚止中”器应为“中”族女子嫁到“亚址”族所作的媵器,这种“复合氏名”就是“盟姻族徽”的一种形式。在殷周时期的墓葬中,特别是商至西周时期,同一墓葬出土不同作器者或族属的有铭铜器如殷墟M5出土除“婦好”铭文铜器外,尚有“好”“婦”“后母辛”“后母”“后母癸”“”“子”“亞其”“亞啟”“亞”“馘”“其”“□”等铭文铜器,亦是“盟姻族徽”,是由“同轨”“同盟”“同位”“外姻”原因造成的。“盟姻族徽”概念的提出,及其性质与内涵的深入研究,是对殷周金文族徽及其家族形态变迁研究的巨大进步。
上一篇:陕西方言集成宝鸡卷出版
下一篇:全过程咨询一主辅一协调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