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0 引言
近来陕西投资集团将企业管理提升作为重要改革目标,企业经营和业务流程做到信息化统一管理,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的提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不同厂商标准版的EAI集成化、本地化、定制化,更好地匹配现有运营模式,促进管理且利于推广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信息化过程中合理利用软件工具,可在加强监管、优化原有制度、提升合规性的同时实现工作效率提升,在精细化管理实现的同时为信息化提供依据和制度支撑。
1 精细化管理要素分析
精细化管理起源于欧洲,原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各个细节、环节的监控把关,如今逐步扩展至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精细化管理通过对各个细致环节的把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更高效地调配并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消耗,进而降低经营成本。同时,精细化管理也需要对企业服务对象的工作建议进行整合,使员工在未来工作中形成统一操作规范,即标准化。保持并提升企业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般管理学认为加强精细化管理需明确管理理念及思路、建立科学化管理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手段(即方法和工具),良好的工具使用事半而功倍。精细化管理落实的前提是责任明晰、将岗位职责具体化,陕投集团于2019年完成各子公司岗位描述工作,这一过程细化并强化岗位职责(即岗位描述、一口清、一图清)。实际工作中,岗位的职能是随着公司业务甚至改革而应变的过程,不仅实施者要透彻理解,工作环节的相关方也要清楚明确,否则就会出现会错意、找错人、办错事。企业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传达对保证命令落地至关重要,转述传达<面谈交流<文字表述。所谓文字表述将更利于结论、任务布置、协同部门/人员转发而非探讨,有效避免低效沟通中的资源消耗、管理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的最终目标。
2 信息化手段落实精细化管理
按上级集团公司的管理理念及君子文化为代表的企业文化,我公司将信息化作为精细化管理落地的手段,倒逼企业管理制度的升级和细化完善,并以实际工作环节指导定制化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促进精细化管理要素全落地,使精细化管理在今后持续服务于企业后续的发展,实现价值提升。例如依据我公司实际工作情况:上级发文—会议布置—工作督办—总结反馈,4个环节进行施行闭环。其中在工作督办落实环节,由于牵头、配合责任清晰,及时反馈工作进度。
倒逼企业管理制度的进步和完善,广义上工具的提升将带来效率的提升;在企业层面先进的管理手段必然促进效率的提升,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也需寻找实际的落地和执行方式。现实中企业制度制定受制于管理成本,而利用信息化可极大程度上节约时间、统计、寻错等要素成本。制度管理行为来源于行为,由于初始制度制定者并非实际执行者,统一编写的管理规范和制度难以做到一一对应,实际的工作某些环节缺乏制度支撑导致许多非主观性违规。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可以流程运转过程为主线进行分解并详细规定,力求标准化。
以发展的眼光看,规则制定常落后于业务调整:一方面由于机构调整、岗位变动、业务更新、新聘员工等情况,另一方面企业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底线作用,频繁修改和升级也会有损制度的威严。存在业务调整和制度规则“与时俱进”的时间差和矛盾。我公司在实践中采用信息化工具对某一流程环节设置相应的“环节规则”,即避免对公司制度的频繁修改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实时性高。可在信息化管理制度框架允许下,随业务和管理发展需要同步变更,从而为新的业务和管理调整做到有章可循。
通常执行层的非合规性事务,管理人员容易产生 “老好人”,存在“侥幸思想”和“不愿深究”等不良因素。而让信息化“铁心铁面”把关,暴露、预警、阻断不合规流程流传,有条件时设定程序自动判断以提醒和减少该类违规事件发生,切实做到有章必行;亦为后期审计、迎检工作打下铺垫,做到违章必究。
3 EAI的“本地化”
目前市面ERP功能无法达到公司运转的完全啮合,企业信息化部门和软件公司需要大量的前期沟通和评估,才能实现EAI的量体裁衣;搜集大量的已有业务数据、分析现有管理制度,领导层对预备系统扩展性的深入探讨等,以延长EAI适用寿命。
前期调研中,用户各部门对软件工具不了解,厂商对公司业务和使用习惯细节不熟悉,将造成信息鸿沟。这需要用户信息化部门承担“翻译”角色并协助设计将工具落实到应用场景,以实现标准系统的本地化。在企业调研中,即使是成熟的功能模块并入成熟的主系统,即使测试结果合格,亦不能证明整体系统兼容和运行稳定。必要的试运营测试后再并入EAI将对已有数据安全提供保证。对业务和企业管理进行缜密的逻辑判断设计,是实现智能化的前提,也将极大提升系统带来的附加值。